卧云铺:云端的石头城堡

贯穿茶业口镇北部的的“一线”指的是从上王庄村的黄石关到卧云铺村的风门道关的齐长城。在这段约10km的长城脚下,分布在下、中、上法山、卧云铺和逯家岭5个古村落,故名“一线五村”。

卧云铺村位于摩云山脚下,因地势高,时常云雾缭绕,故名“卧云铺”。卧铺村民居房舍大都以石头垒砌,颇有特色,而且不少还是两层,走进村里俨然走进一座石头城堡。卧云铺村共七姓人家,一姓一院、一碾、一井,石碾与石井一东一西相邻,曰“东青龙,西白虎”,成为一个奇观;卧云铺村背倚的卧龙山,海拔840米,因山顶有齐长城遗址,逶迤绵延,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龙卧在山顶而得名,龙头名摩云山,像卧龙由泰山向东蛇形,至此猛然顿足,翘首西望,留居于此,龙尾高高甩起,名霹雳尖。这里民淳俗美,人杰地灵,自古一山分齐鲁,如今边界连三市(莱芜、章丘、淄博),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这里既有齐长城烽火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也有宏伟壮观、依山而建的古代梯田群。村内有多块明清时期石碑,以“戒赌碑”为代表的4块保存完整。卧云铺村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用原始的生产工具——锄镰和原始的方法耕作,种植未杂交的本地品种,用土杂肥施肥,用锄头除草,生产出的小米、夹山白玉米等农作物,绿色无污染,且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粮食味浓而远近闻名;卧云铺民风敦厚淳朴,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无处不见人类文明沿袭的痕迹。卧云铺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

①霹雳尖

霹雳尖上远眺茶业口镇
卧云铺霹雳尖
霹雳尖全貌
霹雳尖上莱芜、淄博、章丘分界碑

霹雳尖,海拔848m,坐落于莱芜、博山、章丘三县交界,卧云铺村西北3km处,是方圆百里的最高峰。山顶有人工垒砌的石灰岩围墙,是齐长城上的烽火台遗址,当地传说是姜子牙的封神台。址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阴雨天常与高空雷电相接,故称霹雳尖。霹雳尖是章丘、莱芜、博山三地界线的会合点,峰顶之处立有三界碑。岩性是寒武系到奥陶系三山子组灰褐色薄-中厚层细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寒武纪早期山东省境内海侵范围逐步扩大,使鲁西地层区由震旦纪时的陆上剥蚀环境逐渐变为寒武-奥陶纪时的滨海-浅海沉积环境,因此山东省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不断超覆沉积格局。在经历强烈的构造活动和地壳抬升后,遭受风化侵蚀、溶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蚀后形成如今群山连绵、形状特立的地质地貌景观。

霹雳尖西侧,自然天成的一组怪石呈现出一出大戏;孟良焦赞,挥棒前行;六郎跨马,紧握缰绳,骏马昂首,啸天长鸣;佘老太君,拄杖送行,离情依依,千叮万咛,挥泪告别,豪气长虹。此戏名曰:《六郎出征》,忠君报国,定格永恒。

②摩云台

摩云台是典型的岱崮地貌。岱崮地貌是继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我国第5种典型的岩石地貌类型。从地貌学角度看,崮属于构造地貌中的桌状山(卓形山)或者方山地形(方形山)的一种,“崮”是当地群众对卓形山或方山的形象俗称。“崮”是当地群众对卓形山或方山的形象俗称。“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一般为20°~35°,峭壁高度10~100m不等。

远望摩云台
远望摩云台

摩云台呈帽状,雄伟峻拔,上部崮顶为非常致密的抗蚀岩层三山子组白云岩,面积约120m2,中部崮体为炒米店组竹叶状灰岩,下部为相对软弱易蚀岩层馒头组紫红色页岩,是成熟期、孤丘崮。

摩云台近景

③卧云铺十八行子

卧云铺是石头的世界,所有建筑的原料都是“十八行(xing)子”(当地方言,岩体共有十八层厚薄不等的石层构成)石头,村里石板路,石拱桥、石台阶、石院墙、石厕所、石畜圈、石窑、石槽、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臼随处可见,就连鸡窝也是石墙、石顶、石门口、石挡窝板,整个村庄像一座石头城堡。

石臼
石槽
石碾

④观音庙

观音庙位于卧云铺村西,建于1857年,2016年重修。庙宇东西两侧的主墙体为清朝初期的老墙,上面有各种石刻、石雕,甚为精美。

⑤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卧云铺村水塘东侧,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王庙

 

 

⑥卧云铺禁赌禁偷碑

卧铺村村委会大院的东院墙中,镶嵌着五块石灰石古碑,这些石碑只有阳面刻有文字。其中一块铭刻的是禁赌和禁偷,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教育资源。

 

该碑立于大清国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6月,碑高1.4米,宽0.51米。碑额刻有“万古流芳”四个大字,碑文采取颜体阴刻,记录的是莱芜县石城堡卧铺村,在清朝光绪年间,从外地来了五六个贼寇,昼夜聚众赌博,因赌款发生殴斗,动刀舞棍几乎出了人命。在这伙贼寇的影响下,全村赌博玩钱成风,很多家庭因赌博造成妻离子散,倾家荡产,偷窃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村中德高望重的领袖善人闫文智、王振太等人召集全村民众协商,达成共识,制定了禁赌禁偷的倡议律条,并先后三次到莱芜县报请知县大人批复,立碑作为全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通过宣传教育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赌博盗窃之风,社会风气大有好转。为了活跃本村文化生活,避免赌风死灰复燃,在村领袖善人的倡仪下,从章丘县请来教戏的老师,成立了业余剧团,逢年过节搭台唱戏,使有名的“赌博盗窃”村,转化成了义气村。

⑦古戏台

清光绪年间,卧云铺村赌博盛行,为铲除赌风里树立“戒赌碑”。为避免赌风死灰复燃,活跃文化生活,在村领袖善人的倡仪下成立了业余剧团,聘请福祥老师教戏,全村合力修建此戏台,逢年过节搭台唱戏,使有名的“赌博盗窃”村,转化成了崇尚文化的义气村。此戏台历经130余年从没有一年间断过演出。

⑧闫家大院

在古代每一姓有一“大天井”、一石碾、一石磨、一山泉。闫家大院为闫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俗称“大天井”,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建筑特点依地势而建成二层,一层用来饲养家畜、储藏货物,二层通风好,采光好,不潮湿,冬暖夏凉,用于居住。据闫氏后人讲述:始祖闫常山是位身怀绝技的庄稼人。明永乐年间,兄弟4人因得罪官府,由山西齐家迁往山东,排行老三的闫常山相中了风水宝地卧云铺。他用计火烧匪窝,生擒匪首赵麻子,帮助当地百姓铲除了霹雳尖的匪患,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英雄。

闫家大院

 

⑨刘家大院

明朝嘉靖年间,刘家先祖从淄博龙堂村迁来,其后人勤劳能干,短短几代便发展壮大起来。刘家大院与王家大院仅一墙之隔,是在王家赠与房屋基础上扩建而成,成为刘氏族人集中居住院落。大院年久失修,部分塌落,拾级而上,进入大院,院内曲径通幽,留有小道,前后贯通,出行方便。

刘家大院

⑩福祥故居(王家大院)

王家是建村始祖,此院亦是当地文化名人福祥故居。滕宪祥,泰安县楼德镇柴成村人,生于1885年荷月。10岁入“莱芜梆子”胜春班学戏,艺名福祥。1915年春,因战乱胜春班解散,被迫从商,是年冬天,去博山贩运瓷器,至卧云铺突遇大雪,被困经日。闲暇无聊,为村人和商旅唱戏消遣。卧云铺村民刘生伦等人跟其学戏,经十几日,竟将古装戏《全家福》学成。此时,正值卧云铺村年轻人赌博成风,以至偷盗、抢劫时有发生。村中族人见学戏可转移注意力,纷纷鼓励年轻人参与学戏。为将戏班长期延存下去,族长、老人出面请求其留下教戏。感于卧云铺村人之真诚,亦出于对戏曲艺术之挚爱,福祥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50年!

50年来,福祥醉心于戏曲艺术的传授,将120余出戏倾囊相授,为此他一生没有成家。其被齐长城沿线40多个村庄请去教戏,地域涉及莱芜、章丘、博山、淄川,使“莱芜梆子”唱响齐长城南北,弟子达3000余人。仅在卧云铺就传授6代,弟子300余人。1966年正月二十,福祥老师仙逝,寿终81岁,其墓地在卧云铺村西山坡上。

福祥故居

⑪《泰山时报》印刷部旧址(李家大院)

明朝嘉靖年间,李家先人由淄博迁来。李家大院为李氏族人修建的集中居住院落,院子格局错落有致,二层阁楼惬意舒爽。当地流传:1857年春,东路捻军被清军曾国落部击败,黑旗头目苏天福率部辗转逃到莱北山区,在齐长城黄石关以南地区休整。为筹措军费,苏天福命人铸造假铜钱,经过探察他们选中了深藏大山而又有地下层的李家院作为铸钱的秘密场所,卧云铺人称此处为“地下钱庄”。

抗战时期,因中共泰山地委常活动于卧云铺村,群众基基础好,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开展工作,《泰山时报》印刷部曾一度迁到李家大院,在此印出的《泰山时报》分发至泰山地委下属各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团体,为宣传中央政策,鼓舞革命斗志,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家大院
《泰山时报》印刷部旧址

⑫苏家大院

捻军黑旗首领苏天福,在离开此地以前,深知前途渺茫、凶多吉少,遂将8岁的儿子苏全托付给当时卧云铺商人王忠。苏全长大后,王忠在李家大院旁为其盖房完婚。苏家几代单传,其后人始终在卧云铺生活。站在苏家大院中,可远眺山前风景,悠然寂静。

⑬张家大院

张家先祖张正奇是博山西厢村的孤儿,清康熙年间入赘卧云铺任家,其子孙仍旧姓张。张家大院为四合院结构,正房五间,依山而建,以本地“十八行子”为主建材,侧房及南房各三间,西房为二起房。后随人口增多,在大院四周新建石房,如众星拱月。家族共用一碾、一磨、一井泉,独特之处在于应用了“进门撞山”建筑理念,即一宅两院,分院居住,和睦相处。

⑭吴家大院

1953年,吴家第一代吴广金从博山东厢村随娘改嫁入李家,当时只有14岁。他育有5个儿子,现全部定居博山,因此,吴家院只住过吴广金和他的孩子两代人。夏秋时节,纵横交错的爬山虎使吴家院披上了绿装。

⑮《泰山时报》经理部旧址

抗战时期的《泰山时报》经理部不仅要想方设法筹措报社经费、采购物品,还承担着战时邮局的工作,武装押运稿件、报纸,随时面临遭遇敌人的危险。为此,战时邮局配有七匹战马,确保两日内可将刚出版的报纸送往泰山所辖七县各处。

1942年春至1944年秋,经理部驻扎在上王庄村(印刷厂所在地)附近的卧云铺、3个法山、逯家岭、潘家崖等村。卧云铺村的李在永参加了经理部工作,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战火洗礼,成长为一名英雄的战时邮递员。此为《泰山时报》经理部卧云铺旧址。

⑯刘家前院

刘家前院修建的完整气派的,是保存完好规制标准的北方农村四合院的。按辈分和长幼排行,父母住正房,几个儿子按照长幼分住东、西、南三个厢房,每座房子的样式差不多,但是却等级分明,这个等级的区分就在台阶上。父母住的正房最高,门前有五级台阶,老大门前四级台阶,老二老三分别是三级和两级。

刘家前院的石碾

 

刘家前院正房

揪树

揪树,别称梓桐,金丝械,紫藏科,梓属,原产中国,是中国珍贵的树种之一,其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号称“北方的红木”,古时人们有栽植秋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这是卧云铺村仅存的一株,树龄在百年以上。

⑰卧龙清泉

刘家前院东北大门外不足10米处,靠近北山根一眼泉叫“卧龙清泉”,井口是呈6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井体上部呈不规则的圆形,下端则是南北长1.5米,东西宽1米的长方形,井深2.5米,一年四季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井水澄澈爽甜,四季有水,常年不干。它岁岁年年,日复一日地润泽滋养着山南刘家以及其他各家人的生活。这不竭的活头源水,是因为卧云铺周围的山体上部是石灰岩(含水层),里面层理裂隙发育,形成地下水通道。大气降水入渗到石灰岩里头以后,顺着地下水通道向下流,在流的过程遇到不透水岩层闪长岩,形成天然的涌泉出露地表。经检测泉水矿物质含量600多(毫克/升)。

卧云铺村的7口水井,哺育了一辈辈卧云铺人,它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源。

张家泉

⑱揪树

揪树,别称梓桐,金丝械,紫藏科,梓属,原产中国,是中国珍贵的树种之一,其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号称“北方的红木”,古时人们有栽植秋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这是卧云铺村仅存的一株,树龄在百年以上。

⑲人间伴侣树中仙   夫妻槐下话千年

——卧云铺村夫妻槐

卧云铺村有一棵同根异干的古槐,两树枝繁叶茂,相互依偎,就像手牵手的一对慈眉善目的夫妻抬步登天梯入天门一般。吸引着大量南来北往的人前来观瞻,这就是有名的夫妻槐。夫槐和妻槐分别高约12米,粗二人合围,树龄约100余年。在这神奇景观的背后,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两株同根异干的槐树,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夫妻槐”。人们相互传颂,都说上天被刘姓丈夫与陈氏的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他们变成树仙了,启示世人夫妻就是同根树,夫妻就是连理枝。夫妻就要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只有这样生活才会美满幸福。凡是夫妻到树下祭拜,求夫妻树保佑的,就能恩爱一生,家庭美满幸福。所以直到现在,附近新婚夫妻都要到神树下拜一拜,立下誓言做恩爱夫妻,都特别灵验。

有诗赞曰:

夫妻相携登天门,驻足凝望故地春。

人间自有真情在,并蒂花开满乾坤。

美丽的传说使古树更加神奇,其实更是我们美好心愿的寄托。“夫妻槐”是夫妻恩爱的象征。衷心祝愿天下所有有情人结连理、互恩爱、到白头、共一生。

⑳明清梯田

古梯田群始建于元朝初年,明朝时形成一定的规模。卧云铺村镜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梯田修筑在上坡上。地堰都是先人们就地取材,用青石垒砌。该梯田群共有大小地块5000多块,占地约6000亩,最高者分布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岭沟壑间,梯田群坡度在35度至75度之间。摩云山梯田群规模宏大,一层层从山涧底端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轮廓似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梯田群会呈现出不同的姿色。一排排梯田,仿佛一部巨型史书,展示出山区先民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明清梯田

㉑拴马石

拴马石一般距地面一米多高,石基部分镶嵌于两房屋之间的墙体上,或与墙体齐高,或露出墙面,与建筑浑然一体。

拴马石千姿百态,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拴马石既有拴系牛、马、驴等牲畜的功能,又具装饰性——显示气派的门前点缀,堪称庄户人的“华表”。建房时,村民在面向道旁的石墙上砌拴马石,方便商客拴“马”休息,表明主人敦厚善良,乐于助人。虽现已斑驳陆离、但内径圆滑,反映了当时人来熙往,骡马欢腾的景象,记载了古村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拴马石是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记忆,老人说“摸摸拴马石,灾气全年无。”

㉒三尺巷

清光绪十一年,刘姓族人因经商有道,迅速发展壮大为卧云铺村最富裕的族氏,刘氏四兄弟从刘家大院分离出来在西侧建起四兄弟宅院,占用了闫氏族人南北往来的三尺过道,闫家大书信给在外做官的官员闫文智,寻求支持,但是,闫文智心胸宽广,挥笔写就:“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间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直感惭愧,决定绕道而行让予三尺:刘氏四兄弟听闻,也深感惭愧,于原有道路处各自退让尺半,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为方便拐弯处行人出行,刘家人特地将房屋墙角处抹去于是有了拐弯抹角,四邻八乡纷纷效街,闫刘两家互敬互让成为美谈。

 

㉓拐弯抹角

拐弯抹角为当地独特的建筑样式,在遇到转弯的道路旁,房屋直角石墙在2米高以下抹去了棱角,像用刀砍斧削掉一般,故为“拐弯抹角”。抹角的上端探出一块石板,石板往上又恢复了直角,抹角的下端也探出一块石板,板面略高于地面。

 

㉔土炉柴鸡

小时侯和大多数在农村的同龄人一样,童年是和风箱、柴火炉子一起度过的。再有就是推磨子轧碾,儿时所有伙伴最不愿意干的了。
这柴火土炉子炖鸡就成了卧云铺农家看家的特色菜了。这土炉子都是卧云铺村民亲手制作的,鸡是卧云铺村养的笨鸡,用劈柴猛火烧开,细火慢炖,那香味呀,流着口水,荡气回肠啊!

柴火土炉子炖,它代表着卧云铺村饮食文化,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佳肴,每个来卧云铺村就餐的老乡,无一不对这柴火土炉子燃起对家乡思念之情……

㉕摩云山背(向)斜

该处岩层受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背斜和向斜并存,岩性为崮山组黄绿色页岩,薄层状灰岩。从西向东连续向斜背斜。长50余米,规模较小。

摩云山背(向)斜

 

㉖卧云铺村单斜岩层

该处岩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向东倾斜并大致平行,倾角大致均一,约为10°。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方向,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单斜岩层

㉗卧云铺村闪长岩球状风化

节理破坏了块状而均粒的中生代西杜单元闪长岩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可渗透性,促进闪长岩的风化。几组方向的节理将闪长岩分割成众多多面体的小块,小块体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被破坏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圆化,变成球形或椭圆形,这便是球状风化。它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但以化学作用为主。风化后的球形直径约50cm。

球状风化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茶叶入口香 -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 卧云铺:云端的石头城堡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