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山村:红色文化汪洋台

 茶业口镇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红色历史文化悠久。

一、汪洋台修建历史

为纪念吉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泰山地委书记、泰山军区政委汪洋同志及革命烈士,淄川县党政军民(当时茶业区属淄川辖区)于1945年8月在在吉山村西的钓鱼台修建“抗日烈士纪念碑”,并将钓鱼台改名为“汪洋台”。

纪念碑为八楞石刻,座落在碑亭里,正面阴刻“抗日烈士纪念碑”,背面阴刻“英勇坚强”,其他两面阴刻烈士姓名、《抗战第八周年淄川党政军民谨为吉山战斗殉国烈士共建汪洋台记》《汪故政委小传》。与此同时,将分散在几处的烈士遗骸移葬至汪洋台北的洼地里。

1977年,茶业人民公社重修汪洋台。1999年,茶业口镇投资50万元再次重修汪洋台,在汪洋台西南50米处建64平米“抗日烈士纪念馆”。在墓地北山顶塑汪洋汉白玉雕像,从墓地至雕像修建石阶恰巧323级,象征着323名在吉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将士,教育后代要牢记今天的和平幸福之路是革命先烈用流血牺牲换来。

1955年,莱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汪洋,教育后代,把当地学校、医院分别命名为“汪洋中学”、“汪洋医院”。

二、汪洋台简介

“汪洋台”坐落在吉山村附近。汪洋台,原名钓鱼台,始建于清嘉庆四至六年,原是一座古庙。传说,当年姜太公曾在此垂钓而乐,故得名“钓鱼台”。

越过凌云桥,庄严肃穆的汪洋台石壁上,刻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壮志凌云”和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题写的“义薄云天”8个苍劲有力的字。拾级而上,便见古朴、典雅、大方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汪洋台”门楼。3棵松树造型各异,宛若亭台卫士,日夜守卫在这里。进得门楼,是花岗岩铺成的西小广场,能容纳二三百人。扶石栏向下望去,是镇机关干部义务劳动建成的拦河截流蓄水工程——汪洋湖。此湖蓄水可达10万立方,使汪洋台真正浮在了人造湖中心。登上汪洋台,鹅卵石拼铺的图案,形成了196平方米的台面。四周8棵青松,苍翠欲滴,各呈其态,平台中央便是汪洋碑享,此亭为亭台式石木建筑结构,二层八角。亭高6米,亭台顶面为15米见方,底座石台高5米,整个建筑精巧别致。木制梁橡成顶,皆琉璃瓦覆盖。八角飞檐凌空,檐下木雕彩绘,八条八棱花岗石柱挺拔坚固,工艺精湛,庄严地盖立在亭中央。

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壮志凌云”
汪洋碑亭
汪洋台上的古树

 

汪洋湖

   

除抗日烈士纪念碑外,这里还有汪洋同志汉白玉雕像和钟效培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文物。汪洋台上植有青松,下有拦河坝。青松缀亭,绿水绕台,青山环抱。该纪念碑与民族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有军队首长、书法家舒同、武中奇等多位领导的题词和手迹,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史料价值。

三、吉山战斗简介

1942年,抗日故争进入相持阶段。由干战争消耗。侵华日军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为确保华北沦陷区成为其进行长期战争的物资供应地,残酷的推行了“治安强化”运动,以扫荡为主,实行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莱北抗日根据地茶业区,是鲁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泰山地委、专署、军分区、八路军子弟学校、泰山日报社、兵工厂、被服厂、战地医院全在这里,日寇将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疯狂扫荡不断,茶业区抗战形势异常严峻。

1942年10月17日,日伪军集结5000多人,对泰安地、专、军分区、教导队等进行合击。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汪洋同志带领教导一队和两个连共计300余人在由刘白杨向东南紧急转移过程中,在吉山与敌遭遇,汪洋及322名将士壮烈牺牲遇。

汪洋湖

“青山远拥烈土躯,黄土长埋英雄骨。”每年的清明节,社会各界广大群众都到此扫墓,缅怀先烈。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茶叶入口香 -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 吉山村:红色文化汪洋台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