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法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上法山村地处齐长城脚下,传说齐长城霹雳尖至黄石关段的姜姓守将及其后人在此定居,逐渐成村。该

村因“槐抱榆”古树而远近闻名。村内有古石屋院落200余座,唐井4眼,其中最具特色的李家大院是一座二层

石头建筑,飞檐翘角,精致壮观,相传是民国初年骨科大夫李奉章所建。村委大院的戏台仍保留有上世纪60年

是风靡全国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本村“莱芜梆子”戏曲传承160余年,至今

不衰。此外,该村盛产的“小樱桃”,皮粉、肉厚,酸甜可口,沁人心脾,让人同味无穷。

上法山村——槐抱榆

什么树能成仙?百年国槐能成仙。

什么树能做媒?天仙配中槐为媒。

杯中抱玉寓意深   槐榆共生献奇观

——上法山村奇树槐抱榆

茶业口镇上法山村,有一奇树——槐抱榆:一棵古老的槐树,伸出手臂一样的枝干搂抱着一棵榆树,那颗榆树,则眷恋地依偎在槐树的怀中,两树相依相伴,岁岁年年,屡经风霜雪雨,依然昂扬着旺盛的生命力。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棵古槐属莱芜区一级古树,树龄已有千年,而枝丫处抱生的榆树,树龄也逾百年。村里人敬慕之余,啧喷称奇:古槐抱子子为榆,相依共生度晨夕。

古槐树高21米,主干高1.7米,共分三大主枝,主枝粗壮开张,分别向东北、南、西南伸展,形成冠幅东西19.3米,南北18.9米的光圆形树冠。分枝处抱生的榆树树高12米,主干略弯曲,树冠与古槐融为一体。这颗古树像一个忠实的守护者,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繁衍生息、平安吉祥。

唐朝古井

此井由唐朝时期姜姓居民所建,泉水随即涌出。此井水清凉甘冽,历经千年不竭。1999年村民淘井,从井底挖出栗子木板,据史料记载,这是唐朝立井的风俗。因古代水桶全是木桶,井底铺上木板,防止井底石块磕坏水桶。又因栗子木在水中千年不腐,故用之,足见其年代之久远。

 

唐朝古井

《泰山时报》1939年10月10日创刊,1944年11月停刊,是中共泰山地委的机关报,也是抗战时期全国唯一由地级党委出版的机关报。中共泰山特委成立于1939年初,同年9月改为泰山地委,负责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一带党的工作。当时,曾在该地活动的省委已转移到沂蒙山区,并创办《大众日报》,但因距离远,交通困难,泰山地区很难看到。所以泰山地委在莱芜创办了《泰山时报》,三日刊,4开4版,石印,每期发行千余份。此处为《泰山时报》上法山编辑部旧址,编辑部主任最初是李力众,后为陆干、宫达非。

《泰山时报》编辑部旧址

 

李半仙故居

李半仙本名李奉章,是清末有名的大善人。因其乐善好施,受狐仙梦中点化,习得接骨拿踝的独门医术,四邻八乡的伤者慕名而来。因医术神奇,人“李半仙”的牌匾,自此“李半仙”享誉齐鲁大地。
李半仙故居为二层石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楼房主体构件均为石头,小的有几十斤,大的有七八百斤重,每块石头都经过精心打磨。石头上的雕刻更是精致传神,栩栩如生。

李半仙故居

 

上法山水库

上法山水库周边岩性以九龙群馒头组暗紫色页岩、浅灰色页岩为主。水库位于茶业口镇上法山村,距离莱芜48km,镇政府驻地5km处,西临中法山村,东临卧铺村,南临潘家崖村,北与章丘市搭界,上法山水库修建于1968年2月,流域面积3.9km2,坝型为粘土心墙坝,坝高28.8m,坝顶长134m,宽5m,总库容127万m3,其中兴利库容96万m3,死库容9.5万m3,调洪库容21.5万m3,至今有40年的历史,依然坚固如初,水库四面环山,水质优良。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茶叶入口香 -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 上法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茶业口镇特色地质小镇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